1882年5月6日,
一个被所有在美华人铭记的日子。
这一天《排华法案》颁布
从此,
华人不得入境入籍,不得和白人通婚,不敢回国探亲。
六十年的排华历史
让无数人一叶飘零,客死他乡难归故里。
据美国中文网11月16日消息,因为涉嫌种族主义,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更改了已经沿用一个世纪的院名“Boalt Law School”。
图源:美国中文网
Boalt Law School的名字来源于旧金山律师John Henry Boalt。
在上世纪初期,Boalt的遗孀以Boalt的名义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笔可观的捐赠。从此以后,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便以他的名字命名。
但其实,Boalt 是一位种族主义者,更是1882年《排华法案》的推动人。
图源:美国中文网
两年前,法学院的讲师Charles Reichmann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一本写于1877年的小册子。
在这本册子中,出现大量限制中国移民的言论。还称中国移民将各种恶习带到了美国;中国人与他们截然不同,永远不可能在美国被同化。
这本小册子的作者,正是John Henry Boalt本人。
据Reichmann表示,Boalt一生并没有非常大的功绩。他最为人知的“成就”就是在排华上的立场和言论。他试图将中国人从美国完全驱除。
这件事被Reichmann写成文章发表在《旧金山纪事报》上后,引起了非常大的社会讨论。因为涉嫌种族主义,法学院成立了委员会,专门讨论是否不再使用Boalt的名字作为学院名及教学楼名。
图源:美国中文网
经过长达一年的讨论,法学院决定不再使用Boalt命名教学楼,也停止在学生及校友组织中使用“Boalt”。但最终是否修改,还要等到伯克利大学的校长定夺。
《排华法案》是中国人的耻辱,更是在美华人心里永远的伤痛。
但是,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日子里,无数华人和中国留学生走进这间教学楼,却不知道院名背后隐藏的这段历史。
这是一种怎样场景,更是一种怎样的心情?
今日发生在伯克利的事,让小编回忆起第一次了解《排华法案》时的震惊、愤怒与无奈。也让小编想起深藏于纽约中国城的美国华人博物馆(MoCA)。
相较于大都会博物馆的热闹与喧嚣,美国华人博物馆的门口总是略显冷清。甚至一不留神,人们便会错过它的大门。
一扇大门,两番天地。
门外面,是人流攒动、烟火气十足的Canel St Station;
门里面,是中国人的百年屈辱,是在美华人至今都不曾愈合的伤痕——《排华法案》
这部法案,是第一部限制特定族群移民并禁止其成员入籍的美国法律。
它让中国移民被排除在美国宪法赋予的权利之外,
让华人在百年以后,都不能从心底自信起来。
一切似乎还要从1840年说起。
1840年
回头,
最后看一眼村庄,
我心如刀绞。
我独自启程,
却不是唯一,背井离乡,远涉重洋,
到新世界去闯荡。
万里远航,云水茫茫。
命运难知,我心彷徨!
这首小诗被刻在MoCA一进门的墙上。
当时的中国被西方列强撬开国门、用鸦片麻痹了思想。前往异国他乡谋生是很多中国人的出路。
与此同时,在太平洋的另一端,在美国加州,一场金色的淘金梦正在华丽登场。
于是第一批广东人开始远走他乡,开始了“淘金梦”,开始了属于中国人的移民浪潮。
除了淘金热,1865年美国开始修建太平洋铁路。这条铁路更是为中国移民涌入美国打下基础。
但是谁都没想到,这所有的这一切,都为《排华法案》买下伏笔。
图源:American-Rails
修建铁路需要工人。但是1865年的废奴法案,让那些原本需要大量劳作的地方失去了大批劳动力。而吃苦耐劳的中国移民,正好缓解了当时的劳动力短缺。
铁路的总承包人克罗科说:能修长城的民族,当然也能修铁路。不够高大、但勤劳薪水低又安分的中国人成了雇主的心头好。
于是,中国人从西岸,爱尔兰人从东岸,开始用自己的生命铺就这条被称为“世界七大工业奇迹“之一的太平洋铁路。
据统计,从1865年到1869年四年间,约有14000多名华工参加筑路工程,占工人总数的90%。
图源:Kamloops Daily News
MoCA 展品
当日报记者询问MoCA的馆长Nancy Yao Maasbach关于当时华工的工作状况时,却得到了令人伤心的回答:
“当时的中国人只有两个名字,一个是John, 一个是Charlie。John代表了中国商人,而Charlie(音译:苦力)代表了靠体力吃饭的“中国苦力”。
MoCA馆长 Nancy Yao Maasbach
严寒酷暑,崇山峻岭,沙漠盐湖。毫不夸张的说,华工修筑的1100公里铁路,每根枕木下都埋葬着一具他们的尸骨。
中国华工用汗水和生命,将“铁路长城”修在了美国的土地上,却没能修进美国人的心里。
MoCA 展品
图源:National Park Service
这张著名的照片拍摄于铁路竣工时(1869年5月10日)。但就是这样一张历史性的照片,却没有一个中国华工的身影。
在通车庆典中,除了一位华人监工外,没有一位中国华工受邀到场。
庆功会的主讲人说:
“这条翻越内华达雪山、堪称奇迹的铁路能够完工,是得益于加州人民血管中流淌的四个伟大民族的血液,包括法国人的勇猛、德国人的睿智与坚定、英国人的不屈不挠、以及爱尔兰人的耿直与真性情。”
但对于中国华工的付出,却只字未提。
更令人寒心的是,在铁路竣工后,美国开始了排华运动。
因为吃苦耐劳,中国人深得美国人欢心;
因为吃苦耐劳,中国人被美国人“赶尽杀绝”。
铁路竣工后,大批中国华工需要找到新的工作。但是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,济经济萧条,华人抢走了原本就不多的饭碗。
中国人被美国人嫌弃了。
在谈及排华原因时Nancy提到:“当时的美国人感到压力倍增。他们不知道要拿这些中国人怎么办?还有那么多欧洲人,白人需要工作。于是,他们不再需要中国人。
“他们大喊,No Chinese! No Chinese! Chink Chink! Chink!”
图源:Arizona public Media
随着反华排华情绪的高涨,在美华人饱受不公。
中国移民被排除在美国宪法赋予的权利之外。
中国移民没有投票权,没有任何政治地位。
加州议会出台法律向非美籍矿工征收高额“执照税”。
华人无权在法庭上对涉及白人的案件作证,剥夺法律自卫权,认人主宰命运。
为了生存,深受排挤的华人只能做白人不愿做的下等工作:洗衣服。
MoCA 展品
但是旧金山参议会却颁布禁令,禁止行人在大街挑扁担搬运货物。这条法令是冲着华人而来,因为只有他们才需要用扁担给客人挑送洗干净的衣物。
图源:Angelfire
在《The Chinese in America》 一书中,作者张纯如引用了一张19世纪美国流行的除害虫广告。图片中留着辫子的大清中国人,手中拿着老鼠,影射中国人吃害虫,本身也是害虫,必须被彻底灭除。
随着排华情绪的高涨,1882年5月6日,成为了所有在美华人不会忘记的日子。
这一天,美国时任总统切斯特·阿瑟正式签署《排华法案》(Chinese Exclusion Act)。
法案规定:10年内,禁止被矿井雇佣的有技能或无技能的华人劳工和农民(不包括商人、教师、学生、旅行者和外交人员)进入、移民入籍美国。
一向被认为是中国脊梁的农民成为了“过街老鼠”。
马克吐温短篇小说 《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》写到,美国梦对当时的华人来说不再金灿灿。主人公艾送喜的遭遇就是所有华人的缩影。
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禁止一个种族入境,首次禁止一个种族入籍。
中国人“有幸”成为了唯一的群体。
图源:California Historical Society
在美国华人博物馆,有这样一把特殊的椅子。
MoCA 展品
椅子旁边的墙上,写着这样一句话。
MoCA 展品
坐下,接受询问。
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?如果不能,你将被遣送。
当时入关的所有华人都会面临极其严苛的问询。图中的椅子,模拟的便是当时的情景。
你来自哪?
你父母的名字是什么?
他们是哪里人?
你家在哪?
详细地址是什么?
你家的地板、天花板是什么样子的?
......
任何一个问题,都可以成为华人被遣返的理由。
周围所见,周围所闻,都在表达:“中国人一定要滚!”
美国不欢迎中国人。
MoCA 展品
不仅仅是华工,《排华法案》同样影响的还有已经在美定居的华人。
法案剥夺了这些人的美国国籍,让他们永久性的成为了外国人。并且法案于1884年细化,将适用范围扩大为华人种族,无论这个人的国籍究竟属于哪里。
随后,华人被禁止在离开美国后再次入境,《排华法案》有效期延长至1902年。而1902年后,该法案被无限期延长。
MoCA展品
每扣动扳机,后面的人便会拉华人的辫子,踢华人臀部
1865年,美国因废除黑人奴隶制,宣布自己向民主迈进了一步。
20年后,一场始于民众,成于政府的种族主义,又以另一种赤裸裸的方式卷土重来。
直到半个世纪后,通过一代代华人不断的抗争,《排华法案》才被《麦诺森法案》废止。
已经居住在美国的华人可以归化美籍,不必东躲西藏,每年可以有105名华人移民美国。
1943年,当时任总统富兰克林·罗斯福在签署《麦诺森法案》时表示:
“国会也会犯错误。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过去的错误。废除《排华法案》,我们纠正过去对我们朋友不公正的行为,纠正了历史性的错误。”
错误真的可以被纠正吗?法案废除了,华人的身份就得到认同了吗?
在加州,华人禁止与白人通婚的规定直到1948年才被废止。又过了19年,美国最高法院才一致裁决禁止跨种族通婚的法案违宪。
美国华人被歧视的状况,并未随着《排华法案》的废除而停止。甚至在1970年代,排华现象仍然随处可见。
据Nancy回忆,她还在上小学的时候(1970年代),每当校车经过时,几乎每一次,都会有同学冲着她喊:
“Hey! Chink!”
“Chinese! Japanese! Look at this!”
图源:Someecards
她的名字也会成为嘲笑的对象。
因为电影《The World of Suzie Wong》中饰演华人妓女的演员也叫Nancy, 所以,妓女角色的名字,“Suzie Wong”,便成了她的"别称"。
Nancy说:“在纽约这个城市长大,当每天都发生着这样的事情,你很难不会变成一个刺猬。现在,每一个人都对我说,你人真好,但是,在7岁前,我就像是刺猬。别人骂我的时候,我会骂回去,甚至比他们骂的还难听。我必须保护我自己!我要让自己像贝壳一样,即使里面再受伤,外面也要刀枪不入。”
图源:Amazon
或许你会说,如今又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。今天的世界和昨天的世界还一样吗?
11月2日,经过15天的庭审,亚裔控告哈佛招生歧视案在波士顿结辩。因为案情复杂,最终判决还要等待漫长的8个月。
这场旷日持久影响广泛的的案件,哈佛大学因在招生过程中歧视、区别对待亚裔学生被“学生公平入学”组织指控。特别是在“个人评分(Personal rating)”上,哈佛一直给亚裔学生打低分。
虽然哈佛大学极力辩解,但数据和证据都无法证明,哈佛招生系统中不存在种族歧视。
图源:纽约时报
Nancy也曾申请过哈佛。因为是亚裔,她也被哈佛区别对待过。
Nancy告诉日报的记者:
“当时我去了全纽约最好的高中。高中毕业时,我申请了哈佛。学校同时申请哈佛的还有另外8个亚裔学生。
虽然我们八个人迥然不同,但我清楚的记得,学校只派了一个亚裔招生官面试我们8个。
为什么?因为我们都是亚裔吗?因为我们都是亚裔女生吗?
因为,他们只打算录取1个。
最后,那个泰裔的女生被录取了。但事实上,我们8个人或许都有资格进入哈佛学习。
每个人都知道,类似的事情,每年都会发生。”
排华像一根刺,深深扎进了美国人的心里。
直到今天,《美国法典》第8篇第7章的题名依然写着“排除华人”(Exclusion of Chinese)的字样。
一百年来,《排华法案》不仅让几代华人在生理上苦肉分离,更对华人的精神、心理和身份认同带来了伤害。
无论你是否在美国出生,无论你是第几代移民,似乎永远逃脱不了这样的问题:
Oh, I mean where are you originally from?
因为我们拥有一张亚裔的面孔吗?
因为亚裔面孔,所以我们是外来者,
因为亚裔面孔,即使我们出生在这里,即使我的父母出生在这里,我们也应该是外来者。
“为什么一个世纪过去了,当华人为这个国家修建了铁路,为美国《移民和国籍法案》的颁布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,为这个国家设计修建了越战纪念碑,为这个国家付出了无数之后,我们依然还被认为是外国人。”
——Nancy
Wong Kim Ark,《移民和国籍法案》的奠基人
这不仅是美国的问题,也是我们自己的问题。
Nancy 曾被多次邀请到华人学校和社区演讲。当她提起《排华法案》时,不要说中国留学生对此并不熟悉,许多在美长大的华人也表示并不知道,或者知之甚少,
百年的屈辱历史,随着时间的流逝,被渐渐遗忘了。
有人会说,我们早已和以前不一样,中国早以和从前不一样。现在,更多移民来自上海,来自北京,来自大城市。他们更加现代,更加国际化,早已和1840年第一批兴建铁路的华工不同。
“但事实是,我们都一样。”
“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,我们都遭受或者正在遭受着被区别对待、被排挤的痛苦,或许只是形式的不同。
我们应该感谢最早来到这片土地的华人,因为他们不断的抗争,我们现在才可以上大学,才可以拥有投票权,才能做我们曾经不能做的事。”
——Nancy
当有一天,
每一个华人都知道美国的Bing Cherry原来是中国人培育时,
知道Wong Kim Ark是争取“在美出生公民权”的鼻祖时;
知道骆家辉是美国第一位华裔州长时;
知道黄宗霑被视为美国电影史上最优秀的摄影师之一时;
知道Margaret Jessie Chung是首位加州美籍华裔女医师时;
知道华裔生物学家张明觉的研究促成首个试管婴儿诞生时;
知道朱美娇是美国最早的华裔女飞行员之一时;
知道Yung Wing 是第一个从美国大学毕业获得高等学位的中国人时;
当每一个华人都能能脱口而出那些历史上的英雄时,
我们才能真的不再被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一个人忽视。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,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0 Comments